前一个月看了一本书,感觉对于小说灵感和构造而言,还蛮有用的!最近沉迷游戏不能自拔,也没有写啥推送,就干脆把这本书里的干货分享给大家啦!希望对你们写小说有帮助。以下内容大部分摘自书里的原话,小部分来自我个人的改写。
01
关于编剧“七个问题”的公式
问题一:主人公的“目标”(梦想)是什么?
问题二:他的“阻碍”(原罪)是什么?
问题三:他如何“努力”
问题四:“结果”如何?(通常是不好的结果)
问题五:如果结果不理想,代表努力无效,那么,有超越努力的“意外”可以改变这一切吗?
问题六:意外发生,情节如何“转弯”?
问题七:最后的结局是什么?
把上面的七个问题简化之后,就可以得到故事的公式:
目标(梦想)——阻碍(原罪)——努力——结果——意外——转弯——结局
仔细核对你会发现:目标=因为,阻碍=但是,努力+结果=所以,意外+转折=但是,结局=所以
发现没?这七个问题其实是一条逻辑的线,它把依照时间顺序排列的“故事”转化成依照逻辑因果排列的“情节”,说穿了,也就是两次“因为、但是、所以”的重复操作。
以《80天环游世界》为例。
一.目标:主人公霍格跟朋友打赌,要在80天以内环游世界一周,从英国伦敦出发。
二.阻碍:(一)霍格被误以为银行大盗,沿途遭遇警察各种阻拦。(二)霍格是个软心肠的好人,常出于各种善意而耽误了行程。
三.努力:主人公用尽各种方法追赶时间。例如骑大象抄捷径,走进死亡丛林,搭火车飞越断桥,好几次差点送了命。
四.结果:环游世界一周,回到英国伦敦。霍格一共花了80天又5分钟,输掉了比赛。
五.意外:令人意想不到的是——根据出发地英国伦敦的日期显示:霍格只花了79天又5分钟。
六.转弯:情节大逆转——因为地球自转导致“时差”不一样。当霍格往东走,花费的总天数就会减少一天;反之,则会多出一天。
七.结局:主人公不仅赢得了比赛,还因为好心肠而抱得美人归。
02
叙事者——我是唯一一个逃出来向你报信的人
《圣经·约伯记》里有这么一个故事:约伯非常敬畏上帝,撒旦跟上帝打赌,说,如果把他的东西全部夺走,他会恨死你。没多久,一个上气不接下气的仆人跑到约伯面前,惊恐万分地说:“主人呐,我是唯一一个逃出来向你报信的人,有一群盗匪抢走你的牲畜,杀光你的仆人……”
约伯惊魂未定,第二个,第三个仆人接连回来向约伯报信,同样惊恐万分,开口就是那句:“主人呐,我是唯一一个逃出来向你报信的人。”紧接其后的是各式各样惨烈的伤亡:天降大火烧光了你的羊和牧人、不明的怪风吹垮了屋子,压死了你所有的儿女……
四个仆人各自带回了一个难以置信的“故事”
至此,约伯一无所有。
“我是唯一一个逃出来向你报信的人。”
这句话有三个关键词:“报信”、“逃”、“唯一”。
“报信”是陈述事情的来龙去脉让约伯知道,在这里的意义是“对读者说故事。”
用“逃”这个动词是因为背后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,在这里的意义是“越是惊险的故事,越能挑起读者的兴趣”。
最后是“唯一”,所以仆人拥有“述说”的权利;更因为是“唯一”,所以他同时也拥有“虚构”的权利。不管多么难以置信,约伯只能被动地相信仆人所说的话。
以上——正是小说创作的本质:虚构。
03
关于意外
所谓“意外”指的是意想不到。但从小说、戏剧的观点,我喜欢把意外定义为“努力之外”,也就是费尽心机都无法完成的事,却在某个转折点发生了。
重点是,“努力”之后的意外,才有意义。如果只是单纯被雷打到、中了彩票、发生车祸……这种不需要努力的意外,就纯粹只是意外了。
如欧·亨利《麦琪的礼物》:圣诞节前夕,妻子卖掉了自己的秀发,买了一条白金表链。丈夫卖了自己的金表,买了一个玳瑁梳子。意外就是,金表没有了就不需要表链,头发没有了也不需要梳子,他们的礼物都没用,但其实这才是最为珍贵的圣诞礼物。
这个小说各自经营两条看似平行的引线,最后因为主人公的奇特心思,把两条线同时抓了起来,让他们碰撞在一起,因而引爆惊人的结局。
04
关于心机
故事一定要有戏剧张力,比如“两次弄巧反成拙”,较常出现在权谋,心机斗智里。
如《甄嬛传》,皇后知道甄嬛外遇生子,但是搞错了她的外遇对象,因此叫来皇上滴血认亲,给了甄嬛一个倒打一耙的机会。
同样,两次弄拙也可能反成巧,这一类较常出现在“傻人有傻福”的剧情里。
比如安徒生童话里《幸运的汉斯》,汉斯做了一连串蠢事,最后却打败了一群聪明人,赢得美丽的公主。
05
关于好奇心
例如福尔摩斯《血字的研究》,第一次推理情节是这样的:
华生在朋友的介绍下,来到福尔摩斯的实验室,找他一起合租房子。
当华生还在打量他时,福尔摩斯突然说了一句没头脑的话:“你来自阿富汗!”
“你怎么知道?”华生大吃一惊。
不止华生大吃一惊,读者也大吃一惊!但作者只是让福尔摩斯淡淡笑着说:“算了,没什么了不起。”
福尔摩斯越是轻描淡写,读者内心越是折磨。作者成功地抓住了读者的好奇心,在介绍完比较无趣的背景之后,才为读者解谜。
一句乍看没头脑的话——“你来自阿富汗”——勾起读者心中的好奇。作者故意不解释,因而形成了一股悬念,读者被逼着一直往下读,并且“念念不忘”地往下读。读者不只喜欢,而且还很享受这样的折磨。
06
魔鬼藏在选择里
生命中的某一天,有两个人登门向你求救,而你只能救一个,你会救谁?
(一)“国父”孙中山
(二)你爸爸
“国父”孙中山就不用解释了,你很熟;至于你爸爸,是个非常爱你的杀人通缉犯。
现在请你选择!
选择完之后,请思索为什么,并永远记住你的理由——因为你就是这样的人,未来还会一直是这样的人,永远都不会变的这样的人。
07
真相从来不等于正义
例如阿加莎《东方快车谋杀案》。凶手并不是一个人,而是整个列车上的乘客。司法不公正,逼得阿姆斯特朗一家人的亲友团,一共十二个人,决定靠自己的力量联手执行正义,所以死者身上才会有十二处伤口。
波洛侦探最后究竟是否揭晓真正的答案呢?当然是没有。正如《少年Pi的奇幻漂流》,真相究竟是什么?是人虎情谊,还是人吃人?
这种类型上的小说就是“薛定谔小说”,真相被封在密闭的盒子里,在没有打开的那一刻,永远都不知道真相是什么,但读者还是可以从转动的眼神、相视的微笑里,找到那个藏在内心深处的秘密。
08
关于象征与追梦者的敌人
有一句老话说:“最珍贵的宝藏,藏在你最恐惧的洞穴里。”这句话在小说创作上非常实用,因为它一次创造了两个重要的东西:看得见的宝藏,以及看不见的恐惧,并且巧妙地把它们牢牢绑在一起,想要拿到宝藏就得克服内心的恐惧。然而比看得见的宝藏更重要的是——克服恐惧本身才是最珍贵的宝藏。
比如堂吉诃德的敌人“风车”。小说家常利用“不合理”来创造故事,不合理的情节常常隐藏着作者的“意有所指”。把风车看成巨人这段不合理的情节,有效反映了角色的内心状态:堂吉诃德疯了。因为是讽刺,所以越夸张越好。
09
两难与双重两难
诗人艾略特说:“好的诗人用偷的,坏的诗人用借的。”现实人生中“有借有还,再借不难”,但在创作领域,用借的就得还回去,用偷的就是你的了。
这里的“偷”,指的不是外在形式,而是事物的核心。
没错——偷故事之前,你必须先看穿“事物的核心”。
比如“老婆与老妈同时落水,你先救哪个?”的两难问题。这类问题之所以棘手,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无可遁逃的“封闭式绝境”——情境万分紧急,但只有两个选项。所以,男人必须用最认真的态度来审视眼前最亲近的两个女人。
然而更重要的是:不管那一个选择都会带来可怕的后遗症;一旦选择了其中一个,另一个就会变成噩梦,向你报复。
故事的核心出来了——两难。
例一:斯托克顿《美女,还是老虎?》
国王定了一套刑罚,在竞技场设立两个大门,一个门里是老虎,一个门里是美女,看罪犯选择哪扇门,打开是老虎就被老虎吃掉,打开是美女就可以带美女远走高飞。
这时,国王的女儿跟一个平民恋爱,国王下令把平民待到了竞技场,一扇门后是饥饿的老虎,一扇门后是美丽的女仆。
这时,“两难”发生了,但年轻人此时面临的两难,其实比较像个冒牌货,因为他选择哪一扇门是凭上天决定的。所以故事必须继续往下走:
年轻人看到了看台上的公主,她确实知道哪一扇门后是老虎。此时的两难“升级”了,从年轻人的无能为力,变成公主内心的煎熬——指向老虎,爱人就要丧命;指向美女,爱人就要跟她远走高飞。
但作者并没有就此停手,他继续操纵两难:公主想了很久,终于用手指了指右边的门,青年缓缓走向右边,众人屏息等待。此时,公主缓缓走出竞技场……
故事在这里戛然而止,留给读者巨大的想象空间。号称“最早的开放式结局小说”,有人认为公主指的是老虎,因为她“微微指了指”,说明她内心深受折磨,因而痛苦得浑身发抖。
也有人认为是美女,证据是“缓缓走出竞技场”,老虎扑人是瞬间的事,如果公主不忍心看,必须迅速离开,可是她缓缓离开,说明年轻人没有生命危险。
此时的两难,也许就从公主身上转移到了读者身上了。
不过短短几千字的小说,作者就给了读者三种不同层次的“两难”。精不精彩?刺不刺激?
同样,这个“两难”是可以深化的,如这篇《Reborn(重生)》
世界末日,外星人控制世界,他们给了人类Reborn的选择,要么保留原始记忆和情感,但是沦为低级劳动囚犯,要么接收程序,进化成有高度智慧的外星人。
主人公和他的母亲站在统治者面前,狡猾的统治者说:“既然你们母子感情这么好,那就只有一个人可以按下Reborn的按钮,不管谁先按下按钮,另一人就得成为永世的囚徒,带着痛苦的回忆被早已认不得的亲人奴役。”
这是这个故事巧妙的地方,儿子有两难,母亲也有两难。作者用一条绳子把母子之间的两难紧紧绑在一起,因而产生了恐怖的联动效应——你的选择不知会让你一个人痛苦,也会让至亲也跟着痛苦。
一开始,“两难”折磨的是记忆,现在作者加入了亲情,当一方被丧失记忆的亲人折磨时,脑海中势必会浮现出过往的点点滴滴。记忆与亲情反复拉扯,由此让折磨上升到最高点。因为有了第二次“两难”(亲情)的加入,“记忆”这件事的意义和价值,就完全不一样了。
同理,《唐山大地震》的编剧,也是利用“两难”,救姐姐还是救弟弟完成原始冲突,后来愧疚的母亲和怨恨的姐姐重逢,姐姐发现母亲在棺木里装满了书包,课本,活着的弟弟有什么,母亲也帮死去的姐姐准备了一份。
姐姐由此感受到母亲对自己的爱。“救弟弟”这个词开始产生质变,不再意味着“小的”,“男的”,“方达”,更是针对“姐姐”展开的称谓。“救弟弟”这句话,也从三十几年前的“杀姐姐”,变为如今的“拯救自己的弟弟。”
《唐山大地震》利用“假两难”,把故事从一个绝境逼向另一个绝境,最后再利用“救弟弟”这句话,在时间的流变里,慢慢起了心理的变化,让“心死”的姐姐重新活过来。这是相当高明的结局。
一本写小说的功能书
标签: